春夏之際又到了美白高峰期,總是被斑點瑕疵、臉色暗沉、膚色不均等惱人問題弄得很心煩,坊間除了醫美療程之外,保養品也是消費者主要選擇之一,但對於美白產品的成分作用通常一知半解,怕美白功效不夠、或怕用了會過敏、反黑,甚至擔心成分會降解,花冤枉錢等等,購買前通常會上網查看相關成分的美白功效,研究一番再下手。美白類產品的成分確實有很多箇中奧妙,到底該如何挑選?只有衛署核可的美白成分才有用嗎?先讓我們從了解成分開始,用對了才有效!
衛署核可的美白成分才有美白功效?
一般人所認知的美白成分僅限於衛福部所公告核准的13種美白成分,這13項功能是以能讓肌膚黑色素減少為主,但想要全面防堵黑色素的製造與生成,搭配一些抗氧化、抗發炎的成分才是對付黑色素及強化美白效果的重要關鍵。
國外研究報告顯示,當體內的抗氧化成分足夠,皮膚對日曬的傷害較有抵禦力,比較不會曬黑、甚至曬傷。美白保養品除了添加法定核可的美白成分外,大都會搭配其他有美白作用或具抗氧化性高的成分,像是穀胱甘肽、水飛薊、甘草萃取、牡丹皮萃取、或維他命B3、B5等,都是能輔助抑制黑色素與加強淡化黑色素很好的成分,讓美白功效更全面。

舉例來說,像是廣為人知的維他命B3,它具有多重功效,除了可抗老化、幫助肌膚保濕外,可以抑制黑色素小體轉移至皮膚角質層,阻斷黑色素傳遞,抑制其生成,有很不錯的美白效果。另外還有穀胱甘肽(Glutathione),常見在醫美美白針療程,也是口服美白錠的主要成分,穀胱甘肽是人體本身就存在、且非常重要的抗氧化成分,能抑制肌膚發炎反應,從源頭開始抑制酪胺酸脢,減少黑色素的產生,有利於代謝循環。
美白成分活性高,效果會隨時間降低?
之前新聞炒得沸沸揚揚的成分降解事件,讓美白產品使用者人心惶惶,但真的是這樣嗎?其實美白成分大多屬高活性成分,雖然可能因為外在環境或使用習慣的變化而影響功效,但不同類型成分的安定性不太一樣,消費者在選購美白產品時可以多參考配方機轉。一般來說水溶性美白成分會比油溶性不穩定,且美白成分在有水分、有光線、溫度高的環境都會增加分解速率。另外,透過不透光、真空瓶的外包裝設計、或是避開存放在高溫、陽光直射的地方,也可以幫助改善這個問題。
有些品牌會透過配方上的巧思或專業技術上改善降解的狀況,例如專利製程,如:微脂囊包覆或水解技術,讓成分在水中能達到穩定狀態,確保其美白效果不打折扣;還有國外品牌將成分調配成粉末類,如維他命C美白粉,與精華液或乳液或乳霜或面霜混合使用,也是另一種保持活性的技術。除此之外,在配方設計上添加高抗氧化成分,能把周圍的自由基抓住,對抗自由基對肌膚所產生的破壞,並提高美白成分穩定性。
敏弱肌如何挑選美白產品?
現代許多人受環境汙染或壓力影響嚴重,或是有些人因為清潔、保養品使用不當,肌膚角質受損,導致防禦力下降,此時,肌膚就容易敏感、不穩定;臉上有濕疹或是發炎痘痘等狀況時,更會讓肌膚敏弱。因此在美白保養選擇上,就需要比正常肌膚注意更多細節。泛紅、發炎的肌膚,容易誘發黑色素生成、造成肌膚深層色素沉積,也就是俗稱的反黑現象,這個問題在照光後會更加嚴重。建議挑選較溫和、無光敏性的成分,像穀胱甘肽、傳明酸等,並避開有添加酒精、香精、色素等刺激性成分的保養品,減少可能讓肌膚敏感加劇的潛在隱憂。
想要追求全方位美白,除了選對美白保養與勤擦防曬外,飲食調控也相當重要,可以搭配抗氧化食物,像是深色十字花科蔬菜或含有豐富維他命C的水果,或口服維他命C、E錠、花青素、Q10等營養輔助品,讓美白事半功倍,肌膚自然散發白皙透亮,輕鬆擁有好氣色!